Tuesday, March 1, 2011

變相的感恩(張子寧)

中國揚州大學計劃在獎學金的評定辦法上增添“感恩”這一項目,引起學生熱議。學校要求同學們交上感恩的“證據”,需要以材料形式(包括事件證明和日記等)遞交,這項舉措讓揚大學生一個頭兩個大。校方面對學生的質疑回應時表示,“做總比不做好,用規定來給學生形成約束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”,更有許多專家支持揚大的觀點,認為“感恩有了形式才會有內容”,在沒有更好的引導學生懂得感恩的方法之前,這會是可行的辦法。

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謝,這兩個字的下面都有顆“心”。如果硬要把“感恩”搬上台面,拿出 “證據”,即功利又虛偽,“心意”也變得市儈。當我們為了“感恩”而“感恩”,那兩顆心成為極大的諷刺。但,由於中國已經沉浸在“感恩形式”太久,這種形式主義的感恩已經變得理所當然,是對非錯,畢竟連專家都認為“感恩有了形式才會有內容”!

有些病人或家屬會在動手術之前給醫生送上紅包、禮籃,希望醫生開刀用心,手術順利。然而,用心本來就是醫療的本質,不收禮更是醫生的底線,紅包禮籃即有辱醫生專業,更是和“形式主義”劃上聯繫。為甚麼人們會認為給醫生送上紅包就能萬事大吉?就和賄賂交警以希望免去罰單是同樣的道理,這個社會已經陷入“變相感恩”的泥沼中,不能自拔。

用心救治病人是醫生的職責,為人民效力是政府的責任。我們確實不應該認為這些皆是理所當然,但並不能凡事要求“證據”,萬事都講“形式”,“感恩”更是如此。如果有一天,我需要錄下我對媽媽說的那句“我愛你”才能證明我是個懂得感恩又孝順的孩子時;如果有一天,我扶了老婆婆過馬路還要求和她留影,以證明我日行一善是個好公民時,請想像這個社會變得多麼可悲。


轉自:星洲日報/言路 作者:張子寧 2011.03.01

No comments: